第四屆纖維創作獎 年輕創作者獲兩大首獎/談新聞
來源:
2021-09-13 05:12:40
瀏覽次數:5500
來源:
2021-09-13 05:12:40
瀏覽次數:5500
談新聞–溫阡蕙/台中
台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第四屆纖維創作獎」12日(日)舉行頒獎典禮,共70件創新作品入選,更創下兩大首獎均由30歲以下年輕創作者獲得紀錄。王婷瑩以家鄉的大甲藺草創作生活工藝品《藺一個地方》,排灣族藝術家峇岦嵐偲˙旮札涅灆的美術工藝《臍待》象徵對母地的思念,入選作品即日起至11月21日在纖博館一樓創纖基地展出。
台中市副市長黃國榮表示,台中市曾是織品工業的重鎮,後因時代變遷與遷移,織品工業逐漸沒落,纖維工藝博物館辦理纖維創作獎至今第四屆,除發揚纖維工藝的藝術創作外,希望引起更多人投入纖維工作領域,將編織工藝逐漸發揚光大,轉化為文化創意產業的豐碩成果、培育在地藝術家、提升傳統工藝的附加價值。
創作獎籌備委員陳景林老師指出,纖維材料是藝術創作材質中,少有的軟性材料,能發展出不同其他藝術創作的方式,辦理纖維創作獎宗旨,是將傳統工藝發展至極致,與生活時尚連結,進而深化成為藝術創作。
本屆纖維創作獎設「生活工藝類」與「美術工藝類」兩大類,「生活工藝類」首獎得主王婷瑩是大甲人,初次參賽就奪下大獎,她發現大甲藺草文化逐漸式微,因此以藺草編織結合媽祖遶境,設計《藺一個地方》系列作品,包含隨身電扇等,希望讓信徒在遶境時,感受到涼爽和藺草獨特香氣,進而認同大甲藺草文化。
「美術工藝類」首獎得主峇岦嵐偲˙旮札涅灆(Paqerir.Kazangiljan)是年輕的排灣族藝術家,將多片構樹皮敲打成200公分寛、150公分高、50公分深的大型作品《臍待》,象徵每個人心中有一個「母地」,身上總有一條隱形的紅色臍帶連向遠方的母地,是聯繫思念與安全的通道。
文化局說明,今年有多件作品以疫情為題材,曾挺茵的《分流.匯聚》獲生活工藝類佳作肯定,結合皮革材質與藍染技法的眼罩與口罩,傳達出應該被隔離的是疫情傳播,而不是人心;美術工藝類的入選作品《COVID-19變種的病毒:重生》由林姿兒創作,作品直接以病毒命名並進行探討,展現工藝與當代社會緊密連結互動的特色。
談新聞https://www.talk6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