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無助迷茫 2.5億老人的養老困境/談新聞
來源:
2021-08-10 08:16:28
瀏覽次數:3717
來源:
2021-08-10 08:16:28
瀏覽次數:3717
鳳凰網公益提供
家庭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2.5億的老年人似乎有不少的選擇,又似乎別無選擇。近日,太原市小店區同心社區推出了一項「心語心願」公益活動,將近20名老年人表達了他們想要傾訴的話語,社區免費用音視頻的形式記錄下來,並遵循老人的意願,將音視頻給指定的人觀看。
社區服務中心法律顧問侯進菲說,很多獨居的老人子女在外打拼,老人沒有傾述對象。因此,他們用鏡頭記錄老人想說但無人傾聽的話,提供一個講述自己經歷和故事的平台。這樣的活動在滿足獨居老人交流需求的同時,也給了獨居老人更多的情感慰藉。
除了情感需求的滿足,更多老人面臨的是基礎生活的難題,身體機能衰退帶來的行動不便,因病引發的生理痛苦,獨居的安全問題。在老齡化背景下,老人的護理問題,年輕人的養老壓力,養老院的供給缺口等,都是老年人和青年人共同面臨著養老的壓力。他們都在其中摸索著彼此生活的平衡點。
給爸媽買哪種保險好?有什麼可以預防老年癡呆的東西嗎?是提前還貸還是給父母買養老房?真的被氣死!讓父母買保險不買,勸去做個全身體檢不去!在豆瓣一個名為「獨生子女父母養老交流組織」的小組裡,五萬網友分享著作為獨生子女面對養老所帶來的焦慮、無助、痛苦、甚至憤恨。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獨生子女的數量已經超過2億人,而老年人口數量已經超過2.5億人。隨著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已經邁入中高齡老人的行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生、曾經獨享闔家寵愛的獨生子女們,到了要供養父母的時候。
獨生子女父母養老交流組織的成員多數是90後,有私企白領,公務員,在校大學生,還有小說作者。他們大多出生在城鎮中產家庭,父母有不低的退休金,即便如此,養老問題仍然令他們擔憂:想出國留學,又放不下年紀漸大的父母;工作地點和父母相隔遙遠,不知未來如何取捨;如果父母生病,自己分不開時間精力照顧怎麼辦?
26歲的武安也是小組的一員。她習慣在下班後在車裡躲一躲,這是一天中唯一獨屬於她的、格外珍貴的十五分鐘。望向自家的那扇窗戶,她沒有勇氣上去。父親患癌三年,她白天在醫院照顧,晚上回辦公室加班。深夜,父親血糖突降,她要趕緊去醫院;住院臨時做檢查,她要請假,掛號跑單子;有時候父親做了一場噩夢,母親也會哭著打來電話,要她回去。
作為家裡的獨生女,很多事情都等著武安拿主意:父親的病情進展,治療方案,甚至是墓地的選擇。她太恐懼電話鈴響起的那個時刻了,就像一顆不定時的炸彈。有一次,武安正在單位開會,母親打來電話,說父親執意要自己坐輪椅去醫院,當著十幾個同事的面,她“唰”地一下大哭起來。
在豆瓣小組裡,也有組員對還未來臨的養老壓力表現出的強烈危機感。一個小組成員,從中學開始就不斷被母親提醒,以後養老就靠你了。有單親家庭的孩子,母親半開玩笑,以後直接把我送養老院,媽媽就不會成為你的累贅。
由於無法平衡自身工作與照顧老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把父母交給養老機構。然而,這會是一個無憂的選擇嗎?2020年9月,70歲的周先林在馬鞍山市一家老年公寓當護工時,為了防止一位接近失能的86歲老人孫海自己下床造成危險,把對方捆綁在床上,導致他窒息死亡。
幾年前,年過八十的孫海在家中不慎摔倒過幾次,就不再願意下床走路。長期臥床導致肌肉萎縮,孫海逐漸失去了行動能力,連大小便都需要有人協助。原本便秘的毛病在臥床後更加嚴重,十幾天才解一次大便,嚴重時還要用手摳。兒子孫斌想過請一位住家保姆,但“男保姆不好請,女保姆願意來照顧男老人嗎?”
他曾試過自己照顧父親,但兼顧父親和自己在美國的家室讓他身心俱疲。無奈之下,孫斌將父親送進了一家老年公寓。
在養老機構的老人本該由專業的護工進行護理。而現實是,在許多小城市的養老院裡,只能由像周先林一樣相對年輕的老人,去照顧更加年邁的老人。而這些老年護工大多是沒接受過專業培訓的文盲。
孫海入住的老年公寓2014年開張,每位老人每個月的收費是2100元,孤寡老人費用減半。周先林是24小時護工,吃住全在養老院裡。他的底薪是2800元,每照顧一名無法自理的老人,每月就能另外多拿100元工資。除了他,這裡還有另一位全天護工和兩位白班護工。
這裡最年輕的一名護工55歲,其他人都已年逾六十。周先林年紀最大,甚至比一些被照顧的老人小不了幾歲。除此之外,人員分配、護工專業能力、基礎設備等安全隱患也都存在於這家老年公寓。
院長趙嬋也想過招一些年輕的護工,但3000多元的工資對年輕護工而言沒有任何吸引力,而更高的工資養老院也無法負擔。年輕的都去做一對一看護的保姆了,一個月至少賺5000元左右。如果再年輕些做月嫂,價錢就更高了。趙嬋說。
孫海意外去世後,趙嬋考慮停辦養老院。“風險太大了,再有一兩個老人出事,我哪裡承擔得起。”她不願再接收不能自理的癱瘓老人,同時把一些已經入住的麻煩老人送回了家。如今,養老院裡只剩下不到20位老人和4位護工。
美國波士頓一家老年日間護理中心的主管林黎輝認為,養老護理不應只滿足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在她所工作的護理中心,護工每天都會唱著歌與老人們擁抱、握手,以此觀察他們的身體狀況和情緒。很多人認識不到,老人也是有情感需求的,情緒狀態會直接影響他們的身體狀況。而這種高質量的養老圖景,對去世的孫海來說似乎太過遙遠。如果沒有意外發生,他能得到的,也只是一張乾淨的床鋪和能幫忙解決基本生理需求的護理。
7月14日,民政部在南京召開的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工作座談會上公佈,江蘇已建成1.4萬餘張家庭養老床位。此外南京市起草的《家庭養老床位建設和服務規範》有望成為全國行業標準,將進一步促進家庭養老床位建設。
為推動養老服務發展,近年來,養老產業利好政策密集發布。但對於行業從業人員來說,“利好”背後還有著很多困頓,其中人才培養和專業化成為最大壓力。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高華俊稱,目前養老行業在崗的護理員以40歲至60歲的女性為主,工作不僅勞累,同時缺乏社會認可,別人也覺得不體面。因此,鮮有年輕人真正投入到護理一線。高華俊補充道。
2020年10月,民政部為了確保到2022年底前培養培訓10000名養老院院長,200萬名養老護理員,10萬名專兼職老年社會工作者,制定了相應的培訓大綱。但現實是,接受培訓的養老護理員遠無法達到200萬名。
為應對養老護理力量緊缺的問題,政府部門大力開展養老行業的學歷教育,並推動多個短期培訓。據《中國教育報》2020年4月報導,全國高職院校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點新增56個,位列年度專業設置數量最多前十,總數達到278個。
民政部官網發布的《2019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9年底,全國共有各類養老機構和設施20.4萬個,養老床位合計775.0萬張。其中註冊登記的養老機構3.4萬個,比上年增長19.9%;社區養老照料機構和設施6.4萬個(其中社區養老照料機構8207個),社區互助型養老設施10.1萬個,公寓床位336.2萬張。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大力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
但高華俊發現,根據我國「十三五」規劃,家庭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佔老齡人口比重分別約為90%、7%和3%。社區養老、機構養老都有試點,但總體仍是杯水車薪,產生的效果不明顯。老人期盼的安穩舒適的晚年,青年尋求的養老與生活雙贏,道阻且長。
談新聞https://www.talk6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