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不廢耕 割禾在家學/談新聞

來源:

2021-07-01 05:22:46

瀏覽次數:5279

談新聞–薛維君/台北

臺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指導,財團法人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經營的「臺北客家農場」,90坪水稻田今年3月起蒔田,6月30日起展開稻作收割。這期稻作歷經蒔田(插秧)、除草、巡田水、護生態等農事工作,期間遭逢數十年來最大旱象,旱象抒解後有所收成,30日(三)起,由客家耆老與義工共同完成割禾(割稻)工作。

受疫情影響,割禾工作原訂由上百組親子學習體驗,為落實防疫,改以簡約的人力進行,恰好符合傳統農家的割禾分工運作。在耆老指引下,成為農場義工學習契機。面對許多民眾對參與現場割禾工作企盼,客基會設計一系列「手創包」,讓民眾得以在家學習體驗。臺北市客委會徐世勲主委說,客家人敬天順時、依時而作,客家農場以降低運作頻率,傳達客家傳統精神中,適時適地的生存韌性。更讓客家文化傳承透過影片、手創包型式突破隔閡,創造更多元的學習途徑。

「臺北客家農場」水稻田運作,依客家傳統的耕作時序更迭,傳達、闡述在地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價值。一期稻作是一年當中很重要的收穫,收成季節的炙熱氣溫,讓都市人更能抽離都市生活舒適圈,親身體悟敬畏自然的農家精神,除傳承客家米食文化外,客家農場持續種稻的原因之一。田裡漸次呈現金黃色的稻穗,吸引成群的斑文鳥日日前來啄食,驅使農夫們頂著豔陽割禾、打穀搶收成,一日生活作息都在田裡完成。這次割禾增加「補破網」協作活動,原固定在臺北客家農場田邊,作為生產與生態平衡的防鳥網,因為年久破損,開放防疫人數規範內的民眾參與「補破網」協作,讓體驗活動為未來農事工作提供實質幫助。

防疫在家不停學,農場自行設計一系列「手創包」,有「求水菜娃」、「T.H.F草人哥」及「稻實禾田筒」,透過在家手作,傳遞農業與生態知識、訓練對自然的感知能力,讓客家文化伴隨環境啟發,呈現更豐富有趣的學習內容與形式。

臺北客家農場仍持續維持田間運作,二期作栽培工作將在割禾後開始啟動,接下來的二期作收成,希望得以揮別疫情,提供親子家庭擁有真實體驗機會。有興趣的民眾,持續關注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及Facebook搜尋「臺北客家農場」瞭解最新訊息。

談新聞 https://www.talk6s.com

談新聞https://www.talk6s.com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