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世界瀕危青蛙日」 雷公蛙野放現生機/談新聞
來源:
2021-04-25 00:10:12
瀏覽次數:6867
來源:
2021-04-25 00:10:12
瀏覽次數:6867
談新聞–薛維君/新北
雷公蛙學名臺北赤蛙(Hylaana taipehensis),是過去臺灣西部山坡地、水田、草澤和埤塘裡的小型常見蛙類。隨著環境開發數量逐漸稀有,被農委會歸類為保育類二級的珍貴稀有野生動物。近年來新北市農業局與臺北市立動物園合作復育,去年「拯救世界瀕危青蛙日」在石門出磺口與三芝大坑地區進行雷公蛙野放,持續監測下,已見野放個體活動。
農業局長李玟表示,雷公蛙對陸地環境及水質的汙染非常敏感,因此,整合學術研究與生態友善農業,委託台灣大學生態所李培芬教授團隊,在雷公蛙野放後進行監測調查,包含雷公蛙偏好的水域形式、植栽狀況、周圍環境連結等,再透過生態友善農業的推廣,結合三芝與石門地區友善耕作農村與具有保育理念農民,透過棲地改善,提供適合雷公蛙棲息的環境,今年會依個體培育情形,擇定合適時間再次野放。
李培芬指出,兩棲類復育多以棲地保育為主,即便是透過人工繁殖野放的族群,提供一個適合棲息與繁殖環境,初期連續3~5 年野放,才能讓族群穩定棲息。野放樣區內可觀察到的蛙類高達17種,其中以貢德氏赤蛙、臺北赤蛙、澤蛙、拉都希氏赤蛙、臺北樹蛙(保育類特有種)、小雨蛙、艾氏樹蛙、面天樹蛙為優勢物種,野放區域環境對生態是友善的。
農業局表示,為營造生產、生態友善共存環境,結合生態綠網推廣,加強保育淺山生物多樣性,透過水梯田營造里山地景,藉此讓雷公蛙保育復育工作,達到生產與保育雙贏的局面。持續進行蛙類與環境生態監測,透過生態保育與友善農業的結合,讓雷公蛙成為生態友善農業最好的代言人。
談新聞https://www.talk6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