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民新校園運動 強化學習動機與民族文化傳承/談新聞
來源:
2021-02-25 05:10:28
瀏覽次數:5340
來源:
2021-02-25 05:10:28
瀏覽次數:5340
談新聞–莊聖雯/臺東
推動振興部落文化美學,鼓勵學校將原住民族文化內涵、部落意象融入校園空間。臺東縣「南王Puyuma花環實驗小學」是第一所卑南族實驗小學,學校將卑南族傳統摔角文化納入課程,邀請部落工藝師參與設計,使用漂流木搭建屋頂、建置摔角場,而卑南族收穫祭相關的三個神話故事及摔角畫面以麻布大畫的方式垂掛於屋頂內部,期待藉此訓練學生體能、培養耐心與勇氣,讓族群精神代代相傳。而主題課程「家屋文化」、「飲食課程」也相互結合,在原有的家屋旁設置廚房,不僅擴大老師的教學場域,學生也因為課程實際操作,提升更大的學習動機與興趣。
透過校園改造過程,增進孩子對民族文化的認識,獲得自信與民族認同,並與社區部落協力,除了讓部落看到學校的另一種可能性,也藉此提升部落文化認同感,以學習、重視自身文化,達成「在部落學習、向部落學習、讓部落學習」的目標。
位於桃園市復興區角板山風景區的介壽國小,是具有百年歷史的泰雅族原鄉小學,參與第一階段計畫時,將荒廢已久的閒置空間加以規劃,在百年老樟樹上搭建樹屋、修繕竹屋作為教學空間,打造「原民戶外教室」。學校利用第二階段計畫補強教學空間及周邊環境的安全措施,另外搭建棚架及建置土窯,使戶外教室更具整體性,校園空間也得以充分運用。透過課程的安排,民族文化老師運用母語進行教學,學生因為教學環境而對課程產生興趣,空間則為教學產生加分作用,讓「原民戶外教室」發揮境教的功能。
介壽國小新校園運動計畫是偏鄉小學推動多元特色課程的契機,「原民戶外教室」成為學校發展民族教育課程的教學場域,學生能透過特色場域及手作體驗有深刻的學習記憶,老師也能將深層的知識傳遞給學生,有了這樣的校園環境,除活化課程及教學環境,同時持續傳承民族文化。
教育部國教署表示,協助學校以課程發展為基礎,結合部落耆老智慧及跨領域教學團隊共同構思,將課程教學與空間場域結合,讓學習發揮加乘效應,也藉由師生與部落間的互動整合部落資源保留珍的傳統部文化創造各校教學特色環境。未來將輔導更多學校加入,期待原住民族知識體系藉由教育的力量,持續深耕茁壯。談新聞 https://www.talk6s.com
談新聞https://www.talk6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