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鹽田梓 聽溫度故事/談新聞

來源:

2020-11-26 05:32:44

瀏覽次數:4612

Kate Whitehead 提供

從香港西貢公眾碼頭搭乘快艇15分鐘,你就可以踏足充滿故事與人文風情的小島鹽田梓 。鹽田梓又名「鹽田仔」,過去,島上村民設鹽田以曬鹽維生,因而得名。然而時移勢易,製鹽業式微、村民外遷,島上一片荒涼。眼看著這裡豐富的歷史就要被世人遺忘,所幸在2000年開始的復興社區運動,讓小島許多動人的故事與文化得以保留了下來。鹽田的修復工作不只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獎項,也讓小島成為香港碩果僅存的產鹽地。近年來,鹽田梓更成了香港其中一個最有趣而另類的一日遊好去處。

早在1670年,有客家人從內地南方一帶移居到香港,偶然發現了鹽田梓便定居下來。全島只有500多公尺寬,最高海拔也只有37公尺。漲潮時,海水淹沒大片平地;退潮時,隨著風吹日曬,平地成為適合製鹽的場所。村民因此開設鹽田、建造水閘,以控制海水的進出,同時全面發展製鹽業,把生產的鹽販售到西貢和鄰近地區。

在300年前、沒有冰箱的時代,人們主要用鹽來醃製食物,加以保存,所以鹽在古代是珍貴的商品。此外,過去多數人從事體力勞動,因為經常流汗,需要補充鹽分,所以鹽自然成了食物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鹽在從前到底有多珍貴呢?1700年代末,南中國海一帶海盜橫行,鹽光保育中心的鹽田管理員葉陳立就猜測,由於生產鹽,地處偏僻的鹽田梓因而更容易遭到海盜攻擊。不過位置偏遠,卻也有其優點。

鹽田梓離市區實在太遠了,以至於當時的政府沒有派稅務人員前往收稅,這讓村民得以享有可觀的收入。就這樣,200年來客家村民在島上安居樂業,與潮汐海水為伍,靠著日曬風吹的方式曬鹽賣鹽。19世紀末,歐洲傳教士到西貢一帶傳教,鹽田梓村民紛紛歸信天主教,同時於1890年在小島上興建聖若瑟小堂。好景不常。大約在100年前,島上村民世外桃源般的安逸生活逐漸失去了光芒。主要原因是這裡生產的鹽,在價格上無法與來自內地和越南的產品競爭。此外,葉陳立相信另一個原因是,交通改善後,政府稅務人員更容易出入小島徵收鹽稅,導致村民收入大減,最終使鹽田停產。

到了1920年代,鹽田梓再也看不到任何鹽田。雖然在1940年代,島上仍有約1,000人居住,不過在這之後的數十年間,村民紛紛搬離,人數大減。到了1980年代,全島更只剩下四位村民;小島漸漸荒廢,一度被稱為鬼島。 

直到2000年,要不是一群熱心的原住民後代回到鹽田梓,大力推動復興社區,這條客家村落大概會完全消失。村民更在2011年成立鹽光保育中心,負責保育和推廣鹽田梓的自然生態與文化。當初參與修復運動的葉陳立,也是在當了一年的義工之後,才接手管理鹽田。 

葉陳立說,我們的首要工作是振興鹽田梓的文化,所以我們採用了傳統的曬鹽手法,並向先人致敬。傳統的人工曬鹽,耗費時日,過程緩慢。首先,海水必須引入到鹽田,再經過大約兩個星期蒸發而結晶成鹽。陽光普照和高溫天氣,都有助於加快整個蒸發過程。這種仰賴天日的傳統曬鹽法,自然無法大量生產,不過卻能夠產出高素質的海鹽。 

海水中富含我們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而且我們把鹽送到大學的實驗室檢測,證實我們的海鹽素質非常高。也就是說,沿用祖先的天然傳統曬鹽法,能夠製造出更健康的鹽。除了重點保護與傳承文化,鹽光保育中心也販售海鹽。目前鹽場的產量不多,大概每個月只產出400到500瓶海鹽,每瓶約130克,以捐贈的方式每瓶收取港幣$50。值得一提的是,海鹽的味道很不錯。

訪客們都說,鹽田梓的海鹽不會死鹹,嚐嚐這裡的海鹽,你就知道鹹味會慢慢地散發出來,而且人們都說,最後還帶有回甘味。2015年,鹽田梓重建鹽田的工程,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傑出獎」,肯定了村民和熱心人士多年來為保護香港這個工業遺產所作的努力。鹽光保育中心每逢週末和公眾假期都對外開放,同時每天舉辦兩場介紹鹽田的講座與海鹽製作工作坊,有興趣可以提前在網上預約。

談新聞https://www.talk6s.com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