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客家農場「春日野草學」 看見43種野草/談新聞
來源:
2020-04-17 13:22:35
瀏覽次數:3980
來源:
2020-04-17 13:22:35
瀏覽次數:3980
談新聞–薛維君/台北
臺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指導,財團法人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經營的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戶外草地,2月停止割草, 3月22日起,舉辦一系列的「春日野草學」活動,從各類野草的辨識與應用,學習傳統生活智慧,呼籲民眾關心都市的自然環境。19日(週日)最末場「跟著春神養小草」活動,由荒野保護協會講師帶領民眾採集可利用的野草,移植到保護區留存,避免割草時被除盡。
為表達客家人尊重自然的態度,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的戶外空間,以自然植被作為分區基準,規劃為樹藝、園藝與農藝區。自100年開園起,更將「無毒友善」奉為戶外農場的管理圭臬,從不噴灑除草劑,在人與自然長期動態管理過程中,提供民眾一處健康又安全的休閒場域。
近2個月不除草休養生息,中央草地共長出43種野草。在春分至清明節氣期間,草地上有可做成鼠麴粄(閩語稱草仔粿)的鼠麴舅,也有客家人製作艾粄時使用的艾草,是不同族群在此時令常用的傳統應用野草。今年的「春日野草學」共有6場活動,帶領民眾認識野草與操作體驗,包含運用大花咸豐草泡茶、綬草生態觀察、牛筋草手作童玩、莎草踢毽子、雜草堆肥等應用,或是體驗六堆客家人赤腳下田除草(踔田),和保護田間野草等結合農事需要的體驗活動,讓民眾透過覺知與實踐,學習尊重自然。
談新聞https://www.talk6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