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邊界之外」呼應當代藝術的工藝辯證/談新聞

來源:

2022-10-20 07:52:17

瀏覽次數:3343

談新聞–薛維君/臺北

2022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在疫情鬆綁時刻於臺北盛大開展,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首次邀集當代工藝創作者集體參與展出。以《在:邊界之外》為策展主題, 重新定義當代工藝與藝術之間。《在:邊界之外》由藝術家黎志文共同策展強調工藝「存在」的多元樣貌和價值,同時也對工藝與藝術之間的邊界進行反思,10月21至24日將於台北世貿一館H14展位隆重登場。

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張仁吉主任指出,工藝通常被認為具有機能和美學的二元價值,通常各自對應到日常生活中的器物實用以及精神鑑賞,並非二元對立,更適切的說法是二元兼容。西方19世紀末工藝美術運動興起,反省工業化,提倡手工藝,崇尚自然主義、裝飾與藝術的觀點盛行,但在當時現代藝術強調藝術觀念純化的趨勢下,現代藝術畫出了與工藝的界線。然而在西方現代藝術思潮中,不乏藝術與工藝沒有界線的主張,例如二十世紀初的包浩斯呼喊工藝的重要性,包浩斯創校校長葛羅培茲更是主張藝術與工藝兩者無等差。

「在:邊界之外」展出黎志文、王賢民、沈培澤、彭坤炎、陳啟村、謝嘉亨、梁晊瑋、林時植、董明龍以及廖偉淇,十位來自不同世代且風格迥異藝術家,創作媒材形式橫跨漆藝、陶塑、石刻、木刻到金屬鍛造等多元媒材。幾位創作者的作品中可見包括社會性、文化反思、去中心化、儀式性等當代思維面向。像是工藝家林時植運用獨創的金屬廢棄物與陶塑融合為創作素材,以廢料再利用傳達出對環境生態議題的關注;在沈培澤、陳啟村與謝嘉亨的作品中,則分別可見以臺灣牛樟經過雕刻化為具文化符號的油桐花模樣,陳啟村以台灣民俗宗教為師,在作品中流露出對天地人關懷,以及謝嘉亨如何以火車作為集體記憶載體的文化反思。

而在廖偉淇的金工創作上,作品抽象且形體有機變化的狀態,也呈現出後現代的不確定性及多元觀點,在工藝中心的策展視角下,得以窺見去中心化的當代工藝創作特質。此外,工藝製作過程裡時間性和重複感也可以視作為儀式性的呈現,這一點在漆藝創作最顯而易見,像是王賢民老師內斂而極富東方精神特質的作品,以及彭坤炎的堆漆創作,每天僅能以一公分的厚度累積,時時刻刻的專注都是一種修煉。今年一起換上新的視角,重新理解工藝在當代的獨特定位。

談新聞   https://www.talk6s.com/

談新聞https://www.talk6s.com

回上一頁